乾隆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其超长的统治年限著称,他在位期间曾发生过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,流传于后世。身为清朝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主宰,乾隆与著名医学家黄元御之间的往事,也一直广为人们津津乐道。
据传,乾隆有一年积劳成疾,身体每况愈下,京城太医馆的御医们虽轮番诊治,却都束手无策。无奈之下,乾隆决定另辟蹊径,邀请民间名气极高的黄元御入宫一诊。谁也没料到,黄元御刚把完脉,脸色骤变,突然跪地哭号:“救不了了!”正当众人愕然之际,帘幕后传来乾隆的大笑之声。背后缘由,并不复杂。
人们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常能听见“黄药师”之名,而其原型人物便是清中叶的医术奇才黄元御。当时他的声名远播,宫中贵族、甚至乾隆本人成长过程中早已耳闻其事迹。
实际上,黄元御出身官宦之家。家族中辈辈为官,优越的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。自幼聪明好学,不出几年便以神童之名闻于乡里。正因黄元御表现出色,家族对他寄予厚望,各路名师轮番教导。到十五岁那年,他已顺利入选秀才,成为黄家备受期待的后辈。
然而正当家中长辈冀望他日后入仕成才时,意外降临了。十六岁时,黄元御染上奇疾,双眼红肿,视物模糊。对于一个立志科举的读书人来说,这无疑是天大的噩耗。家人急忙请来医生诊治,奈何这位郎中经验不足,错用药物,不仅无效,反让黄元御左目永久失明。
当时,科举对身体素质有极苛刻的要求,身体有残疾,往往失去入仕资格。这对年少志向满怀的黄元御,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打击。他一度郁郁寡欢,足不出户,甚至染上酗酒的坏习惯。昔日亲友看到他如此颓废,百般劝解,试图重新点燃他的希望。
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,黄元御决定另寻人生志业。他仔细思量过后,发现投身医学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也许,如果当初郎中医术精湛,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。于是他毅然投身医学之道,开始向各类名医求学。
出人意料的是,黄元御在医学领域同样展现出异禀,不久便凭医术崭露头角。乡邻闻讯,纷纷慕名而来求医。随着口碑日盛,他的名字也传到了朝廷。起初,乾隆对这位出身乡野的医生持怀疑态度。对于民间传言,乾隆并不当真,直至不得已才愿意一试。
乾隆三十九岁那年,他罹患怪疾,太医院众医轮番诊治,药方不断更换。然而病情却不见起色,反而愈发严重。根本原因在于,御医们对症不明,各自为政,有的随意开方,结果药石无功,反使乾隆病情加剧。
在这紧要时刻,一位御医权衡自身安危,荐举了黄元御。乾隆虽早闻其名,心中依旧存疑:若连御医都束手无策,民间郎中岂能力挽狂澜?但情势所迫,乾隆决定姑且尝试。
帝王请人看病,自然礼数周到,乾隆特命赐赠药材钱财作为见面礼。黄元御却婉拒进宫,并称自己只是乡医,不敢贸然为皇帝诊治。乾隆得知,虽气恼,意外又生几分欣赏。如此胆识见识,实属罕见。
为表信任,乾隆额外赏赐五品顶戴花翎,命其正式入职太医院。面对圣命,黄元御答应进宫。初到宫中,乾隆只让他对着帘后的手把脉。黄元御刚接触脉搏,神色顿变,继而情绪激动:“没救了,这分明是龙体凤脉!”就在此时,乾隆现身,大笑,以奖赏鼓励。这一幕令黄元御与众多御医皆无所适从。
原来,此前乾隆并不信任黄元御,让他所诊把的脉其实是宫女之手,为试探其真伪。不曾想,黄元御竟能分辨出端倪,这一举让乾隆心悦诚服,决定让其真正诊治自身疾病。
黄元御细致诊脉后,很快判明病因。本是小恙,只因诸御医各执己见,方剂药量繁复,反令帝体愈加沉重。黄元御果断开出一剂排药解毒的方子。乾隆服用三日便明显见好,不久即痊愈。
此后,乾隆对黄元御更加倚重。更亲笔题写“妙悟岐黄”横匾以示嘉奖。黄元御从此留任太医院。院中同僚多出身显赫,对出自乡野、医术高明的黄元御颇为排斥。他虽然避开宫廷斗争,专心钻研医术,但终究难以融入,最终被排除在核心圈层之外。
或许,这样的结局正合黄元御心意。他从医的初衷本就不在官场,而在治病救人。在深宫之中,皇帝身侧名医无数;离开之后,他的医术才能更好地施展于苍生。
由于常年劳累,黄元御在五十四岁便因病去世。医者难自医,乾隆获悉后深表哀痛,并特为他题写“仁道药济”四字,以表悼念与敬重。
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